玻尿酸的普及是科技的伟大进步,还是疯狂营销

2022-11-27 00:00:00 情趣之夜 4

「注射」玻尿酸,已经无法满足爱美人士想要时刻「水灵」的愿望了。

于是从「涂抹」到「口服」,玻尿酸的产品形式层出不穷,但是,这到底是技术的进步,还是无良商家为了收割韭菜搞出来的又一个噱头?

这些可供口服的玻尿酸产品是真的有效,还是新一波智商税?「口服玻尿酸」是否真的可以代替皮肤注射式玻尿酸呢?

带着这些好奇和疑问,我找来了咱们的药剂师六葫芦老师,今天就请葫芦老师来给大家好好讲讲,好奇的小伙伴们咱一起接着往下看~

玻尿酸的普及是科技的伟大进步,还是疯狂营销

什么是玻尿酸?

先说什么是玻尿酸。玻尿酸,也就是透明质酸,其实是六葫芦比较熟悉的一个药物成分,因为注射用透明质酸对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的缓解作用就是我研究生时候做过的课题之一。

那时候还不明白它可以敷脸,不然倒可以让导师送我几盒。玻尿酸就是由D-葡糖醛酸(GlcA)和N-乙酰氨基葡糖 (GlcNAc)双糖单位交替连接而成的直链高分子糖胺聚糖,是一种酸性粘多糖。

它可不单单是外源性物质,因为这种物质广泛存在于机体中,尤其是关节腔 、血管、心脏、眼、脑及皮肤等器官中的含量高。

玻尿酸在机体内能起什么作用呢?

玻尿酸在体内主要能够润滑关节,调节血管壁的通透性,调节蛋白质,水电解质扩散及运转,促进创伤愈合等。人体本身虽然就含有玻尿酸,但这种物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减少。

玻尿酸令「皮肤水嫩」的原理

现在很多护肤美容的产品都打着含有玻尿酸的旗号,确实用上去也有一定效果。

但是我们要知道,玻尿酸是一个分子量比较大的成分,化妆品通常都不可能到达真皮部分,分子量大的成分更是很难,我们在外用玻尿酸的时候涂抹部位都是皮肤表层,虽然用完以后有一定效果,但是都是局部的暂时增加皮肤表面透明质酸含量,起到滋润、保湿作用。

所以只用一两次是没用的,很快含量就会变低,要是外用的话,需要长期坚持才可以。

玻尿酸怎么从注射剂变成了口服食品?

近两年来玻尿酸的风潮越吹越大,继胶原蛋白后成了新一代「网红」产品。

除了玻尿酸果冻、夹心软糖、咀嚼片、燕窝饮(啧啧,我闻到了什么?是金钱的味道)这些常规操作,有老牌饮料厂甚至还出了玻尿酸汽水!汽水自然体积比较大,有效成分含量听起来其实是比面膜和注射剂多的,这一下可就把「性价比」拉上去了。

而且不管是吃的还是喝的,口服玻尿酸都比注射用玻尿酸剂便宜多了,同时还带来一定的口欲满足感,深得消费者之心,怪不得会迅速蹿红,成为新一代「青春补充剂」。

但比较理智和务实的小伙伴们可能就有疑问了。

比如,口服的玻尿酸真的能吸收吗?吃或者喝下以后的效果是如何呢?真的安全吗?

「口服玻尿酸」合法合规?

首先从政策、法规来说,厂家生产玻尿酸制品作为食物,是被允许的。

因为从2021年1月起,国家卫健委就已经发文批准允许玻尿酸的适用范围从原有的保健品范围扩大至普通食品,所以在政策层面上,除去有创摄入,玻尿酸既可以做面膜,也可以做食物,可以做到「内外兼修」。

「口服玻尿酸」的安全性如何?

对于玻尿酸的日摄入量,卫建委的网站也可以看到公告指出每天每人的使用量不超过200毫克,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

所以只要是可靠的品牌、可靠的来源,严格按照法规要求生产添加了玻尿酸的果冻、软糖、饮料等等食品就是安全的,对于非婴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来说,是可以放心服用的。

对于外部摄取的玻尿酸,我查到不同来源的动物体内提取的玻尿酸是没有种属差异的,不是抗原,这一点很好,说明它过敏的概率很小,单独口服安全性很高。

口服玻尿酸制品真的有效吗?

在安全的前提下,判断口服玻尿酸制品是否有效才能有说服力。

先说观点,玻尿酸即使是人体内很多部位广泛含有的成分,口服下去也是根本不可能直接被人体吸收的,但是会增加机体合成玻尿酸的原料。

口服后,玻尿酸和其他食物药品一样会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分解,先转化成小分子的多糖。而这些小分子多糖呢,一部分可能可以成为皮肤合成新的玻尿酸时所需要的原料。

为什么说「可能可以」?因为这些成分转化并合成为新的玻尿酸,还需要取决于皮肤中的成纤维细胞。

如果成纤维细胞老化的较严重,即使有再多的原料,也不行,因为成纤维细胞的合成能力不足,我们说并不是有能力就能完成的,同时要有体力对不对?就像是你有大米想做米饭,但是你家停水了,就是这样的关系。

那么增加体内的玻尿酸合成原料对于最终玻尿酸的生成有什么作用呢?

日本有人做过研究,研究者对60位志愿者进行了12周的实验,三组受试者分别服用分子量为2k、300k的透明质酸和安慰剂,两个分子量的玻尿酸含量都是60mg,加上辅料添加剂的总含量都是210mg,实验结果显示服用玻尿酸组明显皱纹减少,可见皮肤纹样及水润度改变。

玻尿酸的普及是科技的伟大进步,还是疯狂营销

其实从数据(见表)上看来,改善有,的确是存在的,但是因为只有三个月,所以这种改善并不明显,仔细看看表格里面数据对比,这种差距是不是就像是我吃了两碗米饭你吃了两碗零五口米饭,你吃饭比我多的这种比较?

那么有小伙伴可能要问了,是不是持之以恒效果会更明显?这个没有研究数据,并且也没有长期毒性研究。